徽劇和徽班
徽劇,淵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調(diào)”。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shù)孛癖娤猜剺芬姷拿耖g曲調(diào)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當?shù)氐胤教厣那嚓柷?;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diào)和昆曲的影響,長期發(fā)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nèi)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余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唱腔的音域異常遼闊,給人以一種粗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shù)精湛的徽劇壓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進京。
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fā)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jié)合起來,發(fā)展成為京劇。它在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云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徽劇表演藝術(shù)有著突出貢獻的杰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脫俗創(chuàng)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
徽劇的表演藝術(shù),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臺與高臺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臺與高臺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臺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于高臺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shù)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
徽劇的劇目很多,據(jù)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 徽班”有:
春臺班:這是清乾隆時歙縣江村大鹽商江春在揚州的家班。該班搜羅四方名伶,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演出,技藝出眾,與“三慶” 、“四喜”、“和春”合稱進京四大徽班。
慶升班:這是清道光年間,軍機大臣曹振鏞整頓家班“華廉班”,改稱“慶升 班”,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該班還常到民間巡回演出,唯曹府喜慶之日必歸。太 平天國期間曾流至北京演出。
彩慶班:建于清道光年間,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組成。主要演員有生角 存根、大花“歪頭”雨、二花王石、三花小寶、正旦“大道士”、小旦“小道士” 等。每年三月三日的徽城“迎春賽寶會”以及四鄉(xiāng)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清解散,民國期間一度重建,稱改“新彩慶”。
鳳舞班:民國15年成立,班主鄭杏花(女),歙縣東門嶺人。該班技甚高,行 頭齊全,與“新彩慶”、“二陽春”、 “柯長春”齊名, 合稱“新四大徽班”。 1934年演于金華、蘭溪,時逢大旱,處境艱難,賣行頭而歸。 此外,歙縣徽班還有新慶升、慶春和、萬長班、笑舞臺、大舞臺、老黑班、慶升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