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徽州區(qū)文物古跡---潛口民宅

發(fā)布時間:2021-06-07 14:39 信息來源:市志辦 閱讀次數(shù):
字號: 打印 收藏

潛口民宅明、清民居集中保護工程,在國家、省、市、縣(區(qū))黨委、政府及國家、省文物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文化文物部門經(jīng)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已相繼建設完工,24幢各具特色的明、清徽派民居紛紛在潛口紫霞山莊落戶。潛口民宅明、清民居集中保護工程的完成,不僅為古老的山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為古建筑的易地保護創(chuàng)造了一條經(jīng)驗。工程共用時19年,耗資1500萬元,其間許多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xiàn)將這項工程的緣起和經(jīng)歷撰成一文。展示給讀者,并以此文記錄這一事件的歷程。

歙縣歷史悠久,據(jù)史書地理志和地方志記載:歙縣建置于秦。至今已歷2200余年。自宋以來,歙縣即為徽州府所在地,為徽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歙縣歷來文風昌盛,是程朱理學的發(fā)源地。宋儒程頤、程顥和朱熹的祖籍在這里,有“程朱闕里,東南鄒魯”之稱。宋元以降,迨至明、清,文風尤為鼎盛,學院林立,藝苑繁榮,名流薈萃,文人輩出。與此同時,徽商在全國各地崛起,財勢雄大,他們紛紛“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傳世顯榮”。這樣就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傳世文物和大批珍貴的古建筑,成為引人向往的勝地。
  歙縣城鄉(xiāng)各地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尤以明代建筑更具地方特色,其中明代建造的民居、祠堂和石坊,保存數(shù)量之多,精致程度之高,留存年代之久,都屬全國罕見。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縣尚有明代民居110余幢,明代祠堂27處,明代石坊43座。其中被列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近百處,不少文物保護單位和其它名勝古跡已成為對外開放的旅游點和游覽區(qū)。大批的古建筑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專家和游人來歙參觀考察。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同濟大學、浙江美院、國家建設部建筑歷史研究所、建筑史學會的建筑師和專家以及美國、日本的建筑考察團、講壇社的友人紛紛前來參觀考察。
  解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文化文物管理部門,對保護古建筑做了大量工作,搶救和保存了一批古建筑。但是很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陳舊、腐爛、地形低洼等原因,已無法就地保護,損壞很嚴重。如南京工學院劉敦楨、張仲一、曹見賓教授等分別于1952年和1956年兩次到歙縣各地考察的資料所列舉的明代建筑有23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只剩下13處了。針對當時情況,歙縣文化文物部門提出了“就地保護為主,適當拆遷復原、集中保護為輔”的初步設想并積極上報上級文化文物部門。經(jīng)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建筑歷史研究所、中國建筑歷史學會等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地文化、建設部門的領導同志和專業(yè)人員的多次實地考察,達成共識,同意這個方案,認為:在保護方法上,仍以就地保護為主,但對一些較為典型而又不宜于就地保護的(如地勢低,四周環(huán)境極不安全,人為損害極嚴重等)明代民居,有必要采取拆遷復原,集中保護的措施,這樣即便于維護管理,又便于參觀考察。同時方案得到省、地、縣黨政領導的贊同和支持。1981年10月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歙縣召開,南京工學院古建專家潘谷西教授在會上提出了“文物保護要與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相結合”,并建議安徽除報“四大名山”(黃山、天柱、九華、白岳)外,還要報一個“徽州古代民居旅游點”。1982年5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沈竹同志、文博處處長呂濟民同志來歙實地視察后,對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達成一致的意見,并列入了全國文物保護工作計劃。
  根據(jù)這個計劃安徽省文物局于1982年9月21日批準在歙縣建立明代民居博物館,歙縣計劃委員會根據(jù)省文物局通知,于1982年10月7日批準這一工程。隨后,歙縣文物部門委托徽州古建筑研究所編制了設計方案上報上級文物部門。1983年中國建筑史學會在安徽鳳陽召開年會,會上對這項工程的設計方案、圖紙等資料進行了審查。會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古建專家單士元同志偕同國家建設部、歷史研究所的領導和建筑師、工程師一行,受國家文化部文物局的委托,親自到歙縣選址和審定拆遷復原規(guī)劃方案。根據(jù)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胡承恩的提議,考察組對歙縣圣僧俺、潛口等地進行了考察,最后確定潛口為“建筑群”新址。主要依據(jù)是:潛口地處黃山南大門,是進入黃山的主要通道,西距屯溪23公里,東距歙縣18公里,從浙、贛、滬進入黃山,時為必經(jīng)之地。潛口是明代民居較集中的村莊,有悠久的文化歷史,除明代民居外,尚有聳立村四周的塔、祠、坊等多處特色明代建筑。紫霞山為黃山第一峰,是古時佛教勝地,明清時曾有“栗亭四顧山房”、“水香園、綠參亭”等名勝。據(jù)地方志載,清初名流黃宗曦、施閏章、梅庚、靳治荊等均涉足其間,并有題記載諸史文集?!拔囊缘厣x,地以文益秀”。昔時的建筑物,如今雖已傾圮,但遺跡尚可查考,在這里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可以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和人文景觀,增添黃山游覽線上的光彩。
  根據(jù)“拆遷復原規(guī)劃方案”歙縣方面進行了設計并獲得通過。建筑群設計占地26畝,后山林地約50畝,地形高差25米。計劃拆遷復原10幢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橋等不同類型明代建筑,按照徽州明代山莊形式總體布局,每幢建筑物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中間鋪筑石板過道,房屋前后辟有石坦,周圍栽植傳統(tǒng)的花卉、樹木,加以點綴。
      工程于1984年正式動工,為加強領導,歙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歙縣明代民居博物館籌建組”,由胡華鐸同志任組長,許茂盛同志(當時潛口鄉(xiāng)長)任副組長,具體負責拆遷復原工程的管理工作和建館事宜,并由徽州古建筑研究所和徽州古典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承擔全部測繪、規(guī)劃設計和拆遷復原施工任務。

集中保護工程的經(jīng)過

拆遷復原工程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必須堅持“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做到“修舊如舊”。為確保拆遷復原成功,采取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方法逐步推行。具體做法是:
  1、 先選擇結構較為簡單,建筑規(guī)模較小的“善化亭”進行拆遷復原試點,配合設計、施工單位培養(yǎng)技術骨干,摸索方法,摸索經(jīng)驗,再拆遷復原結構復雜、建筑面積大的民居和祠堂;在進度上,也是先慢后快,先松后緊。在“做舊”技術上,征得國家文物局文保科研所專家同意,墻皮一律暫不做舊。木構件做舊按照不改變顏色、不改變形狀的要求進行技術處理。1985年“善化亭”拆遷完成,效果較好,方法基本上是對的,得到多數(shù)古建筑專家的好評。
  2、對每幢計劃拆遷的古建筑,拆遷前先進行勘查測繪、調查研究、搜集資料,制定拆遷方案。繪制平、立、剖面圖和主要構件及細部大樣圖,拍攝外部和各細部照片,對已毀的局部結構,采取召開老年人座談會、上門訪問、基礎發(fā)掘等形式,反復調查、征求意見,找到根據(jù)后,再擬出修繕復原設計方案圖。對還沒有把握的復原方案圖,就與有關古建專家研究,如“樂善堂”等的復原方案圖,曾派專人去北京請國家文物局羅哲文、祁英濤等高級工程師審查、修改;“方文泰宅”的復原方案,曾聘請南京工學院劉敘杰等教授來工地現(xiàn)場會審,征求他們的寶貴意見,進行反復修改;“蘇雪痕宅”的復原加固方案,曾報請省文物局,經(jīng)省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到現(xiàn)場反復考察研究后才確定下來;對目前還找不到根據(jù)的部位(如司諫第的八字墻),就暫不復原,寧可留下來,今后進一步研究。復原方案確定后,再繪制施工圖(含施工說明書),并對所有的構件進行分類登記、編號,再進行拆遷、維修、安裝復原。每幢單體建筑完工后,設計單位必須向甲方提交全套竣工資料,以便建立完整的檔案。
  3、 對于拆遷復原工程的質量,除籌建組負責人親自抓以外,還確定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同志專門負責監(jiān)督。每拆遷一幢建筑,另指派2~3位同志負責管理,從測繪到復原竣工,一抓到底。在整個拆遷復原過程中,與設計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緊密配合,把好質量關。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設計單位負責人和設計人員、施工負責人磋商,修改方案(須再報批)或返工。在拆、卸、搬運、復原安裝過程中,盡量不使原構件的一榫一卯和一磚一石受到損傷。對斗拱和木雕、磚雕等細部構件和蘆葦墻,都先釘箱包裝,然后搬運。木柱榫眼部位,先用木板捆扎加固,再裝車搬運,做到輕裝輕卸,防止重壓。同時,在拆卸和安裝前,整個房頂架起防雨棚,防止木構件和蘆葦墻淋雨損壞。由于加強了管理,增強安全責任感,整個拆遷復原過程尚未出現(xiàn)過人為的損傷構件事故,確保了文物的安全。
  4、 在維修復原過程中,緊密結合科研,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1)對局部腐殘和破損的構件,主要采取墩接、剔補、環(huán)氧樹脂灌注、粘補、鐵件加固等方法,盡量保持原構件;(2)對少數(shù)腐朽嚴重確實無法修補和使用的,才挑選同樣的材料,仿制新構件;(3)對原構件殘缺的及過去修繕中更換而又變形走樣的個別構件,拆遷前和拆遷過程中反復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木構架榫卯結構特點,根據(jù)不同情況,擬出不同的復原方案:凡有對稱構件的,按對稱構件仿制;沒有對稱構件的,就參照當?shù)赝瑫r期、同類型的建筑物的同部位構件,進行復原(如司諫第和方文泰宅的天井),使復原的構件與原建筑的風格協(xié)調一致。
  5、 由于所拆遷的民居,在原址大部分均有白蟻危害,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新場址亦發(fā)現(xiàn)蟻群。為了確保所拆遷的古建筑,不再遭受白蟻侵害,我們聘請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和合肥市白蟻防治研究所的專家、技術人員到現(xiàn)場進行蟻害調查,然后制訂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報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研所的專家審查同意,同時派人到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培訓,于1988年成立了我省文化文物系統(tǒng)第一個白蟻防治研究所,對博物館古建筑進行長期白蟻防治,做到施工與滅蟻緊密結合,穿插進行。主要措施是:采取對所有舊屋架木料進行全面檢查、滅蟻處理;在建筑群范圍及附近山場內埋設大批誘殺坑,誘殺白蟻,大大降低白蟻密度;每幢建筑在砌筑基礎過程中,沿基礎內外各埋設一個毒土防護圈(60cm×40cm)和在整個房屋室內地平以下埋設有30cm厚的毒土防護層;對所有接觸地面的木料,全部涂上一層防蟻藥物,以防白蟻的再度侵害。該技術取得成功后也對外服務,19年來,對本市及本省其它地區(qū)63處全國、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進行滅蟻防蟻,防治總面積達84652.6平方米,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并榮獲安徽省1991年科技進步四等獎。
  6、 由于建筑群坐落在小山坡上,缺乏水源。為了加強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在山坡腳下打了一口防火水井,在山坡高處建了防火水塔(外觀隱蔽)并在每幢古建筑附近隱藏安裝了消防栓;在建筑群附近建了一口大水塘,作為消防水源的補充。購置了防火水帶、水槍等成套消防設備,確定專人負責安全保衛(wèi)工作,確保古建筑的安全。
  潛口民宅明代保護主體工程于1990年全部完工,并于當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游客。
      拆遷復原、集中保護,是保護古建筑的一項有效措施。散落在徽州各地的數(shù)以百計的明代古建筑,經(jīng)歷了幾百年大自然的侵蝕,除少數(shù)建筑由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通過搶救性維修外,大多數(shù)建筑均破爛不堪,搖搖欲墜。事實證明,這些瀕臨倒塌的明代民居,經(jīng)過拆遷修繕,集中保護,使房屋的原來結構得到了加固,改善了通風、排水等條件,同時采取了有效的防治白蟻和安全防火措施,加強了管理、使其壽命再延續(xù),長期保存。這種集中保護的辦法,既利于保護管理,又便于考察研究和旅游資源開發(fā),更好地發(fā)揮了文物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徽州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和建筑歷史,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實物,這是古建筑文物保護的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嘗試。國家文物局領導同志前來現(xiàn)場參觀考察后,對這一保護措施給予了較高評價,稱之為“潛口模式”。1988年,國務院公布潛口民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明代民居建筑保護工程取得了成功,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和建設部門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后來當?shù)卣驀椅奈锞痔岢銮宕窬颖Wo工程的規(guī)劃與請求,很快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從1998年起,在潛口民宅保護范圍內進行清代民居集中保護工程。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共拆遷修復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這項工程于2006年竣工,并向社會開放,接待游客,從而擴大了潛口民宅的規(guī)模,豐富了民宅的內容,提高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