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是文物之海

發(fā)布時間:2025-01-26 08:47 信息來源:市志辦 閱讀次數(shù):
字號: 打印 收藏

郭沫若先生曾說:“全國文物之最在安徽,安徽文物之最在徽州?;罩菔俏奈镏!!?/p>

徽州的牌坊

中國牌坊的興起在明、清兩代,經(jīng)過三四百年的風雨侵蝕,徽州的牌坊至今多數(shù)保存完好,且其獨特的構(gòu)造,全國稀少,足見當年選材之優(yōu),建造之精。況且,當時要建造一座牌坊,要求極其嚴格,首先沒有當朝皇帝恩準,誰也不敢私造牌坊,否則,就有殺身之禍。所以,每一座牌坊,無論大小,無論在何處,都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位于歙縣文化古城大街上,全國僅此一絕的許國石坊,抬頭仰望,那古樸厚重、宏偉氣派的石坊上方“恩榮”二字,據(jù)說系明代萬歷皇帝御筆所書,是“皇恩浩蕩,無尚榮光”的標志。許國為什么能獲此殊榮?一行石刻說明了一切:就在“恩榮”二字下方有明代著名大書畫家董其昌書寫的蒼勁有力、百看不厭的“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一行石刻。據(jù)說,當年許國雖然考中的是第七名進士,由于熟讀經(jīng)書,才高八斗,最后,被皇帝選入宮中,成為皇太子的老師和皇帝身邊講經(jīng)論證的“師爺”,爾后為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皇帝身邊的寵臣。因此,皇帝賜他立牌坊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有,全國眾多牌坊都是“二柱”和“四柱”通天,唯獨許國石坊卻是“四柱通天,八腳落地”(當?shù)厝朔Q“八腳牌樓”),基礎特別穩(wěn)固,整座石坊,全由當?shù)馗呒壥骋允斈咀龀申庩栃ㄗ?,分毫不差地裝配而成,四百多年來狂風暴雨侵蝕,石坊絲紋不損。在沒有機械化工具的古代,靠智慧和雙手完成如此巨大工程,令人難以想象,不愧為國家級的重點保護文物。據(jù)說,許國石坊建造時,許國本人順便回故里探親訪友,石坊從設計、選料、施工全由他的幾位得意門生負責,而學生出于對恩師的敬重,在研究設計方案時思考縝密,認為石坊雖然在古城中央,位置也好,但古城緊靠練江河畔,日后一旦河床下沉,必然影響石坊根基,發(fā)生傾斜。最后,采取“四柱通天、八腳落地”方案,確保石坊千年不斜不倒。石坊落成竣工時,許國才從鄉(xiāng)下回來,一看是八腳牌坊(古時對牌坊的建造規(guī)模有嚴格規(guī)定),感覺不妥,但為時已晚。聰明絕頂?shù)脑S國為避免“欺君之罪”,故意拖延回京時間。返京時,皇上埋怨說:“別說四腳牌坊,就是八腳牌坊也早該造好了。”許國靈機一動,馬上雙膝跪地,高聲答道:“謝主龍恩!家鄉(xiāng)子弟和父老鄉(xiāng)親就是給我造了個八腳牌坊,所以耽誤了時間,請皇上賜罪!”在封建時代,皇帝說話就是開“金口”,不能收回的,只好看在老臣的面子上,說:“下不為例!”頓時,許國轉(zhuǎn)憂為喜,再次跪地感謝。

徽州的牌坊除了皇帝表彰高官重臣回鄉(xiāng)“光宗耀祖”外,還有許多表彰徽商巨賈對朝廷的貢獻而御賜建立的。歙縣棠樾村頭那一字排開的七座石牌坊,就是明、清兩代皇帝賜予鮑姓鹽商大戶的。這種遠看像皇帝出行時全副“鸞駕”的密集牌坊群,全國獨一無二,堪稱“國寶”,就是全世界可能也僅此一處。其中最大的一座石牌坊是該村徽商江南首富鮑潄芳在任兩淮鹽運吏時,為乾隆皇帝下江南而捐巨資修筑八百里運河堤,發(fā)放三省軍餉,用白花花的銀子大拍皇上的馬屁。乾隆皇帝聞報,大喜,馬上賜建“樂善好施”石牌坊。同時,又為“鮑家祠堂”書寫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慈孝天下無雙里”,下聯(lián)“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v觀七座石牌坊的含義,充分體現(xiàn)著“忠、孝、節(jié)、義”封建禮教。

徽州的橋

當你走近徽州境地,抬頭便可望見大大小小的山峰和郁郁蔥蔥的林木直插藍天,低頭則可看見大大小小的古石橋,數(shù)量總有幾百座,好像古代徽州人特別喜歡造橋。其實,古人造石橋并不容易,因徽州地處深山老林,且緊靠東南沿海,雨季山洪暴發(fā)期間,洪水宛如無數(shù)條“黃龍”從大大小小的山溝里奔騰而下,沖出山谷,東面直奔新安江而入錢塘江,西北部直奔青弋江而入長江。山田被沖毀,道路被沖斷,房屋被沖塌,山民們生產(chǎn)、生活都受到很大影響。山民們?yōu)榱松?,開始用樹木搭成便橋,但洪水一來,便橋馬上被洪水沖走。所以,徽州最大的自然災害是上半年洪災,下半年旱災?;罩萑舜笈d造石橋是在明、清兩代,由于徽商的發(fā)展,沒有牢固的石橋,徽州的木材、毛竹、茶葉、生漆等土特產(chǎn)就無法運出大山,大造牢固的石橋就成了徽商投資的首選項目?;罩葑钤绲墓攀瘶蚴峭拖逆?zhèn)海橋,它先由徽商戴時亮于明嘉靖年間(1537年)興建,后由率口徽商程子謙于清代乾隆年間重建(1674年)。二人為何肯花巨資興建這座大石橋?因為當時經(jīng)濟活動中心在河西的黎陽和隆阜,而屯溪又是徽商從大山運來大量木材的集散地,一直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洪水來臨時,才由放排工將木材捆扎成長龍似地運往錢塘江,再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賣給木材商。自從造了鎮(zhèn)海橋,屯溪就由木材集散地變成徽商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了。1934年5月,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先生一行8人游黃山后,就在屯溪鎮(zhèn)海橋下的小木船上觀看寂靜、美麗的新安江夜景,寫下著名散文《屯溪夜泊記》。幾百年來,新安江遭遇無數(shù)次的洪水之災,兩岸房屋被洪水沖毀無數(shù),但鎮(zhèn)海橋卻始終巋然不動,如今成了屯溪老街西部一道古樸典雅的風景。
     徽州的古石橋數(shù)不勝數(shù),還有別具一格的歙縣北岸廊橋。距徽州古城15公里的北岸村,是四面環(huán)山的一塊小盆地,傳說古時卻是“千灶萬丁”的大村落,如今也有3000多人口,由于一條近百米的棉溪河穿村而過,隔斷了南北兩村的村民交往。北岸人先用木材架設便橋,但洪水一來,木板橋就被沖毀,漂往新安江去了。直到清代中葉徽商鼎盛時期,才新建長33米的3孔石拱橋,既為南北兩村村民來往方便,也為通往徽州府治的人提供了便利。由于徽商投入巨資,該橋別具一格。平整的橋面上,用磚木結(jié)構(gòu)裝飾成白墻黛瓦徽派房子,地面鋪著一色的青石板,兩側(cè)還用小木柱隔成若干休息間。東、西墻上還砌著各種形狀的花窗,透過花窗,可以觀賞遠近的山色風光。北頭一間還特設了美人靠,在美人靠上往下看,可以看到水中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和搖頭擺尾嬉戲的游魚。幾百年來,這座稀少的美人靠,經(jīng)歷了古今難以計數(shù)的人的摩擦,至今仍色如鵝黃滑如玉,沒有一點破損,不知當年取自何材,至今人們說法不一。
     幾百年來,北岸人都叫它北岸橋,但自美國電影《廊橋遺夢》在中國上映后,文人在報刊上就稱它為“北岸廊橋”了。后來在申報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時,又更名為“風雨廊橋”,還有標牌釘在橋頭墻上。如今在橋的北面外墻上還有古人書寫的“北溪橋”三個大字,清晰可見。據(jù)有關部門普查,如此長度的徽派封閉式廊橋,又保存如此完好,可稱是“江南第一美廊橋”。

徽州的塔

宋代末期和明代中葉,全國各地建塔成風,無論是在大中小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無論是遼闊平原還是偏遠山村,如今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寶塔。這些寶塔中,大多數(shù)都雕刻著許多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和云彩吉祥物。資料顯示,徽州現(xiàn)在最早的塔在祁門縣塔下村北宋紹圣年間(1093)所建的偉溪塔,后在明代嘉靖年間又重修一次,為六邊形五層磚塔,高23.1米,塔身內(nèi)外鑲嵌著浮雕佛像400余尊,盡管個兒不大,但形態(tài)各異,沒有一尊相同,在徽州現(xiàn)存佛塔中可謂獨一無二。要論最精美的塔,當屬歙縣古城西的長慶寺塔。它地處練江河畔,早在北宋年間,該處建有長慶寺等10座廟宇,是徽州佛教廟宇最多最集中的圣地,廟前的這座塔就稱“長慶塔”。塔高23.1米,為五層磚塔,塔內(nèi)塔外墻上都刻有磚雕佛像和蓮花、祥云彩繪,尤其是飛檐翼角,都懸掛著鐵制風鈴。如今10座寺廟全毀了,但后山卻遺留著新安畫派始祖、高僧漸江和尚的遺骨,漸江墓成了游覽徽州古城一處景點。還有距縣城不遠的巖寺和潛口,在明代嘉靖(1544)年,同時各建一座寶塔,這種相距不遠地、同年不同人、同建兩座寶塔的情況實在少見。巖寺塔下還建有鳳山臺,傳說,以塔為筆,以臺為硯,以余公橋為墨,以大地作紙,寫盡人間歡樂與苦楚。1938年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到巖寺集中整訓時,陳毅等將軍曾帶領將士們在“巖寺塔”下的廣場上練習殺敵本領。據(jù)說,建一座磚塔需幾萬兩銀子,除了徽商捐助,也有京城高官獨資捐贈建造的。休寧縣榆村的辛峰塔,就是該村在京任光祿寺署丞的程爵個人獨資捐贈所建。塔內(nèi)磚墻上刻有529尊菩薩(現(xiàn)存三分之一),從塔底到塔頂,要走168級螺旋形階梯,無論走到哪一級階梯,都可以看到形態(tài)各異的佛像,寓意為保佑你步步登高、升官發(fā)財。也有不為高官厚祿,單為祈求觀音菩薩賜福多子多孫而建造的石塔,這就是位于歙縣城北新州的新州石塔,建于南宋建炎(1129)年,由鄉(xiāng)人自發(fā)自愿捐資建造的五層石塔,除了頂層刻有如來佛浮雕,沒有其他花紋圖案裝飾,顯得莊重、古樸,是徽州獨一無二的石塔。據(jù)說,石塔建成后,四鄰八鄉(xiāng)信佛的和原本不信佛的都來石塔前燒香叩頭,求菩薩保佑多子多孫,四季平安,高福高壽。

徽州區(qū)文物古跡---潛口民宅

潛口民宅明、清民居集中保護工程,在國家、省、市、縣(區(qū))黨委、政府及國家、省文物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文化文物部門經(jīng)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已相繼建設完工,24幢各具特色的明、清徽派民居紛紛在潛口紫霞山莊落戶。潛口民宅明、清民居集中保護工程的完成,不僅為古老的山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為古建筑的易地保護創(chuàng)造了一條經(jīng)驗。工程共用時19年,耗資1500萬元,其間許多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xiàn)將這項工程的緣起和經(jīng)歷撰成一文。展示給讀者,并以此文記錄這一事件的歷程。

歙縣歷史悠久,據(jù)史書地理志和地方志記載:歙縣建置于秦。至今已歷2200余年。自宋以來,歙縣即為徽州府所在地,為徽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歙縣歷來文風昌盛,是程朱理學的發(fā)源地。宋儒程頤、程顥和朱熹的祖籍在這里,有“程朱闕里,東南鄒魯”之稱。宋元以降,迨至明、清,文風尤為鼎盛,學院林立,藝苑繁榮,名流薈萃,文人輩出。與此同時,徽商在全國各地崛起,財勢雄大,他們紛紛“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傳世顯榮”。這樣就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傳世文物和大批珍貴的古建筑,成為引人向往的勝地。

歙縣城鄉(xiāng)各地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尤以明代建筑更具地方特色,其中明代建造的民居、祠堂和石坊,保存數(shù)量之多,精致程度之高,留存年代之久,都屬全國罕見。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縣尚有明代民居110余幢,明代祠堂27處,明代石坊43座。其中被列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近百處,不少文物保護單位和其它名勝古跡已成為對外開放的旅游點和游覽區(qū)。大批的古建筑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專家和游人來歙參觀考察。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同濟大學、浙江美院、國家建設部建筑歷史研究所、建筑史學會的建筑師和專家以及美國、日本的建筑考察團、講壇社的友人紛紛前來參觀考察。

解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文化文物管理部門,對保護古建筑做了大量工作,搶救和保存了一批古建筑。但是很多具有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陳舊、腐爛、地形低洼等原因,已無法就地保護,損壞很嚴重。如南京工學院劉敦楨、張仲一、曹見賓教授等分別于1952年和1956年兩次到歙縣各地考察的資料所列舉的明代建筑有23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只剩下13處了。針對當時情況,歙縣文化文物部門提出了“就地保護為主,適當拆遷復原、集中保護為輔”的初步設想并積極上報上級文化文物部門。經(jīng)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建筑歷史研究所、中國建筑歷史學會等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地文化、建設部門的領導同志和專業(yè)人員的多次實地考察,達成共識,同意這個方案,認為:在保護方法上,仍以就地保護為主,但對一些較為典型而又不宜于就地保護的(如地勢低,四周環(huán)境極不安全,人為損害極嚴重等)明代民居,有必要采取拆遷復原,集中保護的措施,這樣即便于維護管理,又便于參觀考察。同時方案得到省、地、縣黨政領導的贊同和支持。1981年10月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歙縣召開,南京工學院古建專家潘谷西教授在會上提出了“文物保護要與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相結(jié)合”,并建議安徽除報“四大名山”(黃山、天柱、九華、白岳)外,還要報一個“徽州古代民居旅游點”。1982年5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沈竹同志、文博處處長呂濟民同志來歙實地視察后,對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達成一致的意見,并列入了全國文物保護工作計劃。

根據(jù)這個計劃安徽省文物局于1982年9月21日批準在歙縣建立明代民居博物館,歙縣計劃委員會根據(jù)省文物局通知,于1982年10月7日批準這一工程。隨后,歙縣文物部門委托徽州古建筑研究所編制了設計方案上報上級文物部門。1983年中國建筑史學會在安徽鳳陽召開年會,會上對這項工程的設計方案、圖紙等資料進行了審查。會后,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古建專家單士元同志偕同國家建設部、歷史研究所的領導和建筑師、工程師一行,受國家文化部文物局的委托,親自到歙縣選址和審定拆遷復原規(guī)劃方案。根據(jù)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胡承恩的提議,考察組對歙縣圣僧俺、潛口等地進行了考察,最后確定潛口為“建筑群”新址。主要依據(jù)是:潛口地處黃山南大門,是進入黃山的主要通道,西距屯溪23公里,東距歙縣18公里,從浙、贛、滬進入黃山,時為必經(jīng)之地。潛口是明代民居較集中的村莊,有悠久的文化歷史,除明代民居外,尚有聳立村四周的塔、祠、坊等多處特色明代建筑。紫霞山為黃山第一峰,是古時佛教勝地,明清時曾有“栗亭四顧山房”、“水香園、綠參亭”等名勝。據(jù)地方志載,清初名流黃宗曦、施閏章、梅庚、靳治荊等均涉足其間,并有題記載諸史文集。“文以地生輝,地以文益秀”。昔時的建筑物,如今雖已傾圮,但遺跡尚可查考,在這里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可以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和人文景觀,增添黃山游覽線上的光彩。

根據(jù)“拆遷復原規(guī)劃方案”歙縣方面進行了設計并獲得通過。建筑群設計占地26畝,后山林地約50畝,地形高差25米。計劃拆遷復原10幢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橋等不同類型明代建筑,按照徽州明代山莊形式總體布局,每幢建筑物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中間鋪筑石板過道,房屋前后辟有石坦,周圍栽植傳統(tǒng)的花卉、樹木,加以點綴。

工程于1984年正式動工,為加強領導,歙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歙縣明代民居博物館籌建組”,由胡華鐸同志任組長,許茂盛同志(當時潛口鄉(xiāng)長)任副組長,具體負責拆遷復原工程的管理工作和建館事宜,并由徽州古建筑研究所和徽州古典園林建筑工程公司承擔全部測繪、規(guī)劃設計和拆遷復原施工任務。

集中保護工程的經(jīng)過

拆遷復原工程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必須堅持“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做到“修舊如舊”。為確保拆遷復原成功,采取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方法逐步推行。具體做法是:

1、 先選擇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建筑規(guī)模較小的“善化亭”進行拆遷復原試點,配合設計、施工單位培養(yǎng)技術(shù)骨干,摸索方法,摸索經(jīng)驗,再拆遷復原結(jié)構(gòu)復雜、建筑面積大的民居和祠堂;在進度上,也是先慢后快,先松后緊。在“做舊”技術(shù)上,征得國家文物局文??蒲兴鶎<彝?,墻皮一律暫不做舊。木構(gòu)件做舊按照不改變顏色、不改變形狀的要求進行技術(shù)處理。1985年“善化亭”拆遷完成,效果較好,方法基本上是對的,得到多數(shù)古建筑專家的好評。

2、對每幢計劃拆遷的古建筑,拆遷前先進行勘查測繪、調(diào)查研究、搜集資料,制定拆遷方案。繪制平、立、剖面圖和主要構(gòu)件及細部大樣圖,拍攝外部和各細部照片,對已毀的局部結(jié)構(gòu),采取召開老年人座談會、上門訪問、基礎發(fā)掘等形式,反復調(diào)查、征求意見,找到根據(jù)后,再擬出修繕復原設計方案圖。對還沒有把握的復原方案圖,就與有關古建專家研究,如“樂善堂”等的復原方案圖,曾派專人去北京請國家文物局羅哲文、祁英濤等高級工程師審查、修改;“方文泰宅”的復原方案,曾聘請南京工學院劉敘杰等教授來工地現(xiàn)場會審,征求他們的寶貴意見,進行反復修改;“蘇雪痕宅”的復原加固方案,曾報請省文物局,經(jīng)省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到現(xiàn)場反復考察研究后才確定下來;對目前還找不到根據(jù)的部位(如司諫第的八字墻),就暫不復原,寧可留下來,今后進一步研究。復原方案確定后,再繪制施工圖(含施工說明書),并對所有的構(gòu)件進行分類登記、編號,再進行拆遷、維修、安裝復原。每幢單體建筑完工后,設計單位必須向甲方提交全套竣工資料,以便建立完整的檔案。 

3、 對于拆遷復原工程的質(zhì)量,除籌建組負責人親自抓以外,還確定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同志專門負責監(jiān)督。每拆遷一幢建筑,另指派2~3位同志負責管理,從測繪到復原竣工,一抓到底。在整個拆遷復原過程中,與設計施工單位的技術(shù)人員、施工人員緊密配合,把好質(zhì)量關。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設計單位負責人和設計人員、施工負責人磋商,修改方案(須再報批)或返工。在拆、卸、搬運、復原安裝過程中,盡量不使原構(gòu)件的一榫一卯和一磚一石受到損傷。對斗拱和木雕、磚雕等細部構(gòu)件和蘆葦墻,都先釘箱包裝,然后搬運。木柱榫眼部位,先用木板捆扎加固,再裝車搬運,做到輕裝輕卸,防止重壓。同時,在拆卸和安裝前,整個房頂架起防雨棚,防止木構(gòu)件和蘆葦墻淋雨損壞。由于加強了管理,增強安全責任感,整個拆遷復原過程尚未出現(xiàn)過人為的損傷構(gòu)件事故,確保了文物的安全。

4、 在維修復原過程中,緊密結(jié)合科研,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技術(shù)措施:(1)對局部腐殘和破損的構(gòu)件,主要采取墩接、剔補、環(huán)氧樹脂灌注、粘補、鐵件加固等方法,盡量保持原構(gòu)件;(2)對少數(shù)腐朽嚴重確實無法修補和使用的,才挑選同樣的材料,仿制新構(gòu)件;(3)對原構(gòu)件殘缺的及過去修繕中更換而又變形走樣的個別構(gòu)件,拆遷前和拆遷過程中反復進行調(diào)查研究,分析木構(gòu)架榫卯結(jié)構(gòu)特點,根據(jù)不同情況,擬出不同的復原方案:凡有對稱構(gòu)件的,按對稱構(gòu)件仿制;沒有對稱構(gòu)件的,就參照當?shù)赝瑫r期、同類型的建筑物的同部位構(gòu)件,進行復原(如司諫第和方文泰宅的天井),使復原的構(gòu)件與原建筑的風格協(xié)調(diào)一致。

5、 由于所拆遷的民居,在原址大部分均有白蟻危害,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新場址亦發(fā)現(xiàn)蟻群。為了確保所拆遷的古建筑,不再遭受白蟻侵害,我們聘請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和合肥市白蟻防治研究所的專家、技術(shù)人員到現(xiàn)場進行蟻害調(diào)查,然后制訂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報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研所的專家審查同意,同時派人到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培訓,于1988年成立了我省文化文物系統(tǒng)第一個白蟻防治研究所,對博物館古建筑進行長期白蟻防治,做到施工與滅蟻緊密結(jié)合,穿插進行。主要措施是:采取對所有舊屋架木料進行全面檢查、滅蟻處理;在建筑群范圍及附近山場內(nèi)埋設大批誘殺坑,誘殺白蟻,大大降低白蟻密度;每幢建筑在砌筑基礎過程中,沿基礎內(nèi)外各埋設一個毒土防護圈(60cm×40cm)和在整個房屋室內(nèi)地平以下埋設有30cm厚的毒土防護層;對所有接觸地面的木料,全部涂上一層防蟻藥物,以防白蟻的再度侵害。該技術(shù)取得成功后也對外服務,19年來,對本市及本省其它地區(qū)63處全國、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進行滅蟻防蟻,防治總面積達84652.6平方米,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并榮獲安徽省1991年科技進步四等獎。

6、 由于建筑群坐落在小山坡上,缺乏水源。為了加強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在山坡腳下打了一口防火水井,在山坡高處建了防火水塔(外觀隱蔽)并在每幢古建筑附近隱藏安裝了消防栓;在建筑群附近建了一口大水塘,作為消防水源的補充。購置了防火水帶、水槍等成套消防設備,確定專人負責安全保衛(wèi)工作,確保古建筑的安全。

潛口民宅明代保護主體工程于1990年全部完工,并于當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游客。

拆遷復原、集中保護,是保護古建筑的一項有效措施。散落在徽州各地的數(shù)以百計的明代古建筑,經(jīng)歷了幾百年大自然的侵蝕,除少數(shù)建筑由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通過搶救性維修外,大多數(shù)建筑均破爛不堪,搖搖欲墜。事實證明,這些瀕臨倒塌的明代民居,經(jīng)過拆遷修繕,集中保護,使房屋的原來結(jié)構(gòu)得到了加固,改善了通風、排水等條件,同時采取了有效的防治白蟻和安全防火措施,加強了管理、使其壽命再延續(xù),長期保存。這種集中保護的辦法,既利于保護管理,又便于考察研究和旅游資源開發(fā),更好地發(fā)揮了文物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徽州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和建筑歷史,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實物,這是古建筑文物保護的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嘗試。國家文物局領導同志前來現(xiàn)場參觀考察后,對這一保護措施給予了較高評價,稱之為“潛口模式”。1988年,國務院公布潛口民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明代民居建筑保護工程取得了成功,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和建設部門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后來當?shù)卣驀椅奈锞痔岢銮宕窬颖Wo工程的規(guī)劃與請求,很快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從1998年起,在潛口民宅保護范圍內(nèi)進行清代民居集中保護工程。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共拆遷修復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這項工程于2006年竣工,并向社會開放,接待游客,從而擴大了潛口民宅的規(guī)模,豐富了民宅的內(nèi)容,提高了知名度。